JMN.ai
  • AI TOOLS

    Emily López’s Artworks Are An Acid Colour Trip

    Striking Wildlife Paintings by Dimitri Sirenko

    • Business Plans
    • Digital
  • CERTIFICATIONS
  • EVENTS
  • NEWS
  • INTERVIEWS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JMN.ai
  • AI TOOLS

    Emily López’s Artworks Are An Acid Colour Trip

    Striking Wildlife Paintings by Dimitri Sirenko

    • Business Plans
    • Digital
  • CERTIFICATIONS
  • EVENTS
  • NEWS
  • INTERVIEWS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JMN.ai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Uncategorized

【李叫兽】我有3种方法,延长网红生命周期

jmnadmin by jmnadmin
February 16, 2025
in Uncategorized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的确,现在的很多网红(比如papi酱、咪蒙等)火得一塌糊涂,就像之前的韩寒、作业本、留几手等,可粉丝总有审美疲劳的时候,总有不断追求下一个网红的时候。
总有一天,粉丝会对papi酱独特的吐槽方式不再感冒,对顾爷独特的解读艺术的方式不再着迷,也对李叫兽写商业分析的方式不再热衷。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拼命生产更优质的内容,投入十倍甚至百倍的时间来写出更好的段子、做出更搞笑的视频。但实际上,这一切对延长网红的生命周期,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粉丝对网红产生审美疲劳,并不是因为粉丝所声称的“最近质量下降了”,否则网红刚开始起步时质量更低,不还是火了吗?
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会对当初疯狂追求的东西,产生审美疲劳?实际上,人之所以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无不源于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概念:刺激适应(Sensory Adaptation)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任何的外部刺激(不论是电击,还是金钱给予),最终都会被“适应”(也就是让人无感)。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结论,因为这意味着:任何的外部奖励,不论是金钱、升职、性爱还是美食,都只能提供短暂的幸福感。
比如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中500W彩票大奖后6个月,幸福感水平和中奖之前几乎没有差异所以500W只能带来几个月的幸福感。
同样,刚收到名校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感觉到幸福感爆棚,但也最多持续几个月等他入学后,自然就会开始烦恼找工作的事情。
第一次跟女孩子牵手的男性,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觉,但相处几年后,无论做什么都不再那么兴奋。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结论,因为这意味着:任何的外部损失,不论是丢失金钱、降低职位还是被截肢,一般只能带来短期幸福感的下降。比如每天打你一棍子,你当然很不爽。但是连续打你1年后,你就不会感觉到不爽了,它变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没有感觉了这就是刺激适应。
总之,“一切的外部刺激,最终都会被适应。一切让我们感觉到新奇、好玩、有趣的东西,最终都会变得无聊透顶。”
所以,提供了新奇视角和独特体验的网红视频、段子,一开始让人感觉很不同、很享受,但慢慢大家就适应了这种方式,感觉到无聊,感觉到“又是这一套”,最终开始追求下一个网红。
既然所有的外部刺激都会被“适应”,粉丝早晚会对这种刺激“审美疲劳”,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既然外部刺激会逐渐被适应,那么解决方案自然是要从刺激适应本身出发。对此,我有3种方法:1,不断更换刺激源网红升级
2,不依赖感官刺激本身网红工具化
3,提供内部刺激网红游戏化既然所有的外部刺激最终都会被适应,任何有趣新奇的事物最终都会审美疲劳。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更换刺激源,提供不同的刺激。
长期相处的夫妻缺乏“激情”(刺激适应了),但往往换了新的衣服(比如女仆装),或者换了居住地点(比如突然住进了远途旅游的酒店),就容易产生新的刺激感。同样,网红也经常用到这样的方法:比如罗辑思维并不是单纯固守每天的60秒语音和自己的视频节目,还不断地通过各种跨界合作让用户感到新意。
卖月饼、甲方闭嘴、投资papi酱等,让罗辑思维几乎每月都有新玩法,不断提供新的刺激。
再比如,李叫兽认识的另一个网红“王辣辣”,一开始卖酸辣粉起家,聚集了很多粉丝,后来又做了商业地产改造,后来又做了天使投资,这些做法都让粉丝们感觉到“一样的辣辣,但总有下一个不一样的惊喜”,从而维持刺激感。
即使没有升级的新形象、新活动出现,仅仅原有的形象变换场景,都有可能重新激活一个网红(就像跑去陌生远方住宿的夫妻一样)。
比如:
早就被审美疲劳的段子手,把同样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可以火一把,把视频内容搬上大银幕又可以火一把,等这个刺激适应了,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原来审美疲劳的电影,转制成3D又可以再来一波。甚至,将来VR技术成熟,3D经典转VR也可以再风靡一次(我们称之为“IP的重复利用”)。
实际上,“刺激适应”在没有网红之前就在营销界普遍存在了,在企业营销方面,更多称之为“品牌老化”很多曾经火爆的品牌概念,因为消费者逐渐适应了刺激,导致越来越让人“无感”。所以,一些品牌总是通过各种活动,在保留核心品牌价值的基础上,重新激活品牌。比如有百年历史的可口可乐,不断换包装、换概念,今天歌词瓶,明天台词瓶,后天又星球大战瓶、世界杯瓶等,让人产生新的刺激感。
再比如加拿大有个麦片品牌Shreddies,在产品不改变的情况下,策划了一个新产品创意从“方形麦片”变成“钻石形麦片”(只不过换了视觉角度)。
还有当年诺基亚的“科技以换壳为本”,也是通过不断地刻意制造新刺激,来重新激活用户的期待。
如果你要推出全新产品,最好想办法制造熟悉感,以方便用户接受(所以当年乔布斯说第一代iPhone是全屏iPod+手机+浏览器);而如果是旧产品或过气网红,用户对你已经产生审美疲劳,自然就要想办法制造新鲜感。
所以,新产品营销经常的做法是“Make new things familiar”,而旧产品营销经常的做法是“Make familiar things new ”。上面说了为了减缓审美疲劳,网红需要不断地提供新刺激,但迟早有一天,用户对你的各种新招式习惯了,最终还是会审美疲劳毕竟你人是不会换的。
而且,一旦变化不当,还有扭曲定位的危险,甚至会损失掉过去的经典形象。
那么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问题,过去的产品界早就解决过了。不知道你有没有产生过这种疑问:为什么用户会对我这个做内容的网红产生审美疲劳,但不对办公室的打印机和电脑产生审美疲劳?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它们一样?
因为打印机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满足某种“感官体验”(摸起来爽、看起来顺眼等),而是为了帮你完成另一个任务(打印办公室文件)。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工具价值,并不依赖感官上的“刺激感”。同样,网红如果想持续存在,就需要具备工具价值,能够帮用户完成某个生活中本来就需要被完成的任务,而不仅仅是“提供直接的感官体验”。比如Zealer王自如的手机测评节目,就可以满足用户本来就需要被满足的需求:
“当我看到最新的苹果发布会,看厂家吹得天花乱坠,想知道到底从专业角度看怎么样。”

这个需求,即使没有王自如,也会存在,而王自如的视频,只不过是满足该需求的“工具”。

那么,对于一个网红来说,怎么做才算已经被“工具化”,而不再是仅仅提供“感官体验”呢?
最简单的标准:你的用户是单纯因为你而想起你,还是因为另外一件事而想起你?
我们知道,用户不会总是想到一个品牌,而往往是通过先想到某件事,进而联想到一个品牌。比如先感受到“我吃这些辣的要上火了”,进而联想到“喝加多宝”。

在这里,“怕上火”的感受,就是加多宝植入的“触发器”每次你产生这种感受,就会想到加多宝。
如果你的触发器是来自于外部(比如用户的某个任务),而不是你自己,就往往说明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具属性”,而不是仅仅提供单纯的感官体验(感官体验很容易消散)。
比如,当你读李叫兽的文章,并不是为了读文章时的感觉(一时的感官刺激),而是为了具体解决某个工作中的问题,那么李叫兽就相当于被“工具化”,变成“打印机”这样的工具。
所以,如果想要“天长地久”,就不能只满足于感官体验(外部刺激),还需要能够具体解决一个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对公司的打印机审美疲劳,不是因为它能持续给我们带来外部刺激,而是因为我们在另一件任务(比如打印文件)上需要它。
因为,任何一种产品的感官体验,都是不能持续的。刚拿到最新的iPhone,你会惊叹于它完美的做工,放在手边不断观赏和把玩,甚至会轻拿轻放(这是感官体验)。等你用了几个月后,就会开始随手把它往床上一扔了。
这时候不再对它进行审美,但仍然在用它,是因为你真正需要它做其他任务比如联络朋友、购物、支付。

Related Post

[Li Jiaoshou] Why Does Marketing Feel Harder Now?

March 9, 2025

【2016-09-27】【李叫兽】买不起流量,但你做得起创新

March 9, 2025

【2016-12-29】【李叫兽】下一站,让中国营销人更懂消费者

March 9, 2025

历史数据如何扭曲了你的判断

February 16, 2025

所以,对于网红来说,如果想要延长生命周期,就不能局限于单纯给用户提供感官体验这样的外部刺激(比如文章带来的宣泄感、视频的搞笑、露胸露大腿的性感冲击等),还应该让自己具备工具属性,能够帮用户解决另一个本来就需要做的任务。
而这一切,就需要依赖某个“外部触发器”或者“外部来源”,而不仅仅是自己。比如李叫兽的外部触发器是“工作中产生的新痛点”,罗胖视频的触发器可能是“凯文凯利又出了新书,懒得翻阅不如看罗胖45分钟讲清楚”。
比如,以前的游戏主播单纯制作视频,往往火了一阵就活跃度下降。但后来变成直播,就相当于拥有了“外部触发器”每次看到电竞比赛,我都想听听XX怎么解说。
前面讲的两种降低“刺激适应”的方法,一种是不断提高和变化外部刺激,另一种是不再依赖自身的外部刺激(感官体验),而是绑定另一个任务(类似打印机的需求)。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把自身的外部刺激,逐步转化成内部刺激。

我们知道任何的外部刺激(比如金钱、性、美食、愉悦感)等都会被适应,所以人突然获得涨工资,幸福感的变化是这样的:
但有一种刺激带来的正面体验却几乎不会被适应,这种刺激就是“内部刺激”,比如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了自信,幸福感的提升是这样的:
如果说外部刺激是用户得到的东西(比如金钱、搞笑感、图片的性感体验等),那么内部刺激就是用户自己付出的东西(比如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某个目标),而内部刺激,则不容易产生“刺激适应”。
当一个人主动为某件事付出了努力并得到积极反馈的时候,他往往就不会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而会长时间继续做这件事。

比如有研究发现,大学布置作业越多的教授,获得的学生评分越高(虽然大家都讨厌作业)。这是因为,学生已经为这门课主动投入了大量的努力,这些努力本身反过来强化了他们的兴趣(详细请自行百度“认知一致性理论”)。
实际上,多年的夫妻之所以没有因为审美疲劳而离婚,不是因为妻子或丈夫总是提供新鲜刺激,而是因为他们共同努力维系家庭的过程(这是内部刺激)。

所以,作为网红,如果你仅仅给用户提供某种外部刺激,他们很容易审美疲劳,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做一些事并且获得反馈,就好多了。

比如大量网红做过的优选用户评论上头条、让用户帮忙提供选题、开弹幕提供参与、组织学习会等,都是让用户主动参与行为。
那么刺激用户成瘾性参与的关键是什么?
比如经典的游戏打怪行为:
行动砍怪;
概率性回报有可能掉落装备或不掉落装备,有高经验值或低经验值;回报累计看总共积累多少经验,距离目标(升级成大师)有多远。
同样,你也需要把自己变成游戏,让用户产生类似的行为。

比如李叫兽之前组织的研究会,让大家每周做一个文案任务来提高能力,同时选择优秀的人上榜排名。
行动利用李叫兽方法写文案作业;
概率性回报有可能最终排名前5获得奖学金和积分,有可能排名靠后没有多少积分;回报累计看总共积累多少积分,距离目标(升级到下一级别)有多远。
实际上,主动行动获取的概率性回报,基本上是所有成瘾性行为的关键。

之前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笼子里鸽子如果按到红色按钮,就有一定概率获得食物(对比100%概率获得食物的组)。结果不论是否饥饿,鸽子都疯狂地按按钮即使每40-60次按才会掉下一次食物。
大部分鸽子以每分钟将近200次的频率,间歇不停地按按钮,超过15小时……(相比下,我玩游戏最成瘾的时候,也不过连续玩7小时左右,比鸽子差远了)

所以,网红不光要给用户施加刺激(不论是愉悦感还是搞笑),最好还要引导你的用户主动做出努力,以得到“内部刺激”(比如经常被使用的抽奖换积分升级等)。
总之,你要做的,并不是给用户提供产品,而是刺激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说到“网红如何提高生命周期”的时候,大部分人的直觉做法是:

“生产更加优质的内容,让制作更加精良”。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拼命制造优质内容就可以维持成功),往往是因为很多功成名就的人经常犯的典型错误:
“忘记了当初自己是为什么成功的。”

一个草根网红当初的火爆,其实根本不是因为“节目优良”,实际上,很多网红最初的内容,简直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不专业的剪辑、低质量配音甚至画面都不是高清的,根本不可能跟大牌正规军相比。

但这没有阻挡他们的成功,因为“精良制作”往往不是最初成功的必要条件他们当时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为勇敢创新所提供的独特视角,转化成了用户的“新鲜刺激感”。

随着接下来用户越来越多地接受这种感觉,自然慢慢地审美疲劳,而这是“精良制作”根本无法弥补的。

你当初成功的原因根本不是“制作精良”,那么当粉丝审美疲劳活跃度下降的时候,想要复制当时的成功,靠“制作精良”当然是不行的(如果用户已经厌倦了吃提拉米苏,那么即使拿金盘子装提拉米苏也没用)。

实际上,人之所以产生“审美疲劳”是因为所有人都会对外部刺激做出“适应”慢慢变得无感,不论是某个美食、某种段子风格还是某首歌曲。
而你能做的,至少有这些方法:
1,提供新的刺激源(不断进化新玩法,推出新产品);
2,不依赖自身的外部刺激(变成打印机这样的工具,满足另一个需求);3,转化成内部刺激(让用户主动做事和参与,完成他们自己的目标)。
说明:

1,因为本文涉及的各种概念比较复杂,为了便于理解,李叫兽修改了部分学术词汇的表达。比如SensoryAdaptation国内更多被翻译成“感觉适应”,文中的“内部刺激”,实际上相当于学术概念中的“内在动机”等。
2,李叫兽是提供商业方法的人,而不是做商业评论的,所以文章并不是为了支持“Papi酱等网红根本火不了多久”这种言论,而是为了分享解决“审美疲劳”问题的方案。
3,本文方法,本质上是解决“刺激适应”问题,因此可灵活运用到“品牌老化”、“用户疲倦”、甚至“恋爱甜蜜度下降”等问题,请读者自行举一反三,恕不详细说明。
本文已在“初探网” 进行版权登记,版权归属李叫兽,抄袭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ng_xi_4620307。
演讲信息3月31日(周四),虎嗅网将为营销人士打造一场“Wow!新媒体营销深度分享会”,李叫兽会发表一个关于文案的主题演讲,欢迎大家届时过来一起围观。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活动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Donation

Buy author a coffee

Donate
jmnadmin

jmnadmin

Related Posts

Uncategorized

[Li Jiaoshou] Why Does Marketing Feel Harder Now?

by jmnadmin
March 9, 2025

【2016-09-27】【李叫兽】买不起流量,但你做得起创新

by jmnadmin
March 9, 2025

【2016-12-29】【李叫兽】下一站,让中国营销人更懂消费者

by jmnadmin
March 9, 2025
Next Post

【李叫兽】转化视角:像做产品一样做营销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onation

Buy author a coffee

Donate

Recommended

[Li Jiaoshou] Why Does Marketing Feel Harder Now?

March 9, 2025

【2016-09-27】【李叫兽】买不起流量,但你做得起创新

March 9, 2025

【2016-12-29】【李叫兽】下一站,让中国营销人更懂消费者

March 9, 2025

历史数据如何扭曲了你的判断

February 16, 2025

[Li Jiaoshou] Why Does Marketing Feel Harder Now?

March 9, 2025

【2016-09-27】【李叫兽】买不起流量,但你做得起创新

March 9, 2025

【2016-12-29】【李叫兽】下一站,让中国营销人更懂消费者

March 9, 2025

历史数据如何扭曲了你的判断

February 16, 2025
Join Me Now

We bring you the best Premium WordPress Themes that perfect for news, magazine, personal blog, etc. Visit our landing page to see all features & demos.

Read more »

Recent Posts

  • [Li Jiaoshou] Why Does Marketing Feel Harder Now?
  • 【2016-09-27】【李叫兽】买不起流量,但你做得起创新
  • 【2016-12-29】【李叫兽】下一站,让中国营销人更懂消费者

Categories

  • AI TOOLS
  • Architecture
  • Digital
  • Event
  • Graphic Design
  • Inspiration
  • Photography
  • Resources
  • Tech
  • Uncategorized

© 2025 JNews - Premium WordPress news & magazine theme by Jegtheme.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Home
  • Landing Page
  • Buy JNews
  • Support Forum
  • Pre-sale Question
  • Contact Us

© 2025 JNews - Premium WordPress news & magazine theme by Jeg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