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兽】领导口中的“共鸣感文案”,到底是什么?
“小王,你这文案创意,要引起共鸣啊!” 那到底什么是“共鸣感”?为什么有的文案引发了所谓的共鸣,有的没有? 本篇文章,告诉你科学化创造“共鸣文案”的方法。 如何批量创造“共鸣文案”? 我们知道,文案的目标是把你的关键信息植入用户的大脑,如果你接到任务,要卖一系列在线培训课。 首先,你先找到自己想要植入的信息,比如: “系列职场培训课程,只要40元。” 这个信息简单直接,但“可理解性差”,因此你可以加入“视觉化”,让文案更加容易被理解: “一场电影的价格,就可以让你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这个文案加入了”视觉化“的因素,让它更加容易被理解,但总是缺乏”共鸣“。因此你加入“共鸣”的因素: “一场逻辑混乱的电影烂片都要收你40块。或者,你可以花40块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这样,加入了用户的记忆情境,让本来缺乏情感意义的价格信息,具有了情感意义) 而这,是写文案过程中最经常的3个层级: 抽象:直接的形容和描述(只要40元) 视觉化:把抽象难以理解的,变成具体的、可被感知的(一场电影的价格) 共鸣:把具体的事物,变成用户可以感受的情感(烂片都要收你这么多钱) 那么,共鸣感到底是如何塑造的呢?为什么有些电影、文案和广告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支持”,而有些不能呢? 实际上,所谓的“共鸣感”就是:主人公做的某件事,与你记忆中的情境产生连接时,你产生的积极情绪感受。 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但经常被各种正常人的欺负辱骂。 大部分看到这个故事,会觉得“这个人太可怜了”、“很同情他”,甚至有的人会潸然泪下,但这些感觉都属于“同理心”,并不属于共鸣。...
Read more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