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nadmin

jmnadmin

【李叫兽】职业生涯真的可以被规划吗?

在很多人的职业规划中,“缺乏策略性”的程度简直让人震惊。即使是那些“战略管理系”的学生,竟然也在犯低级战略错误。实际上,你只需要遵守最基本最基本的3个“策略思维的原则”…… “计划没有变化快,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当年比尔盖茨的刚进入哈佛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有人会在1年后找到他并且一起开始做编程,然后退学创业?职业规划有什么用?职业规划成就不了比尔盖茨、成就不了乔布斯。” 很多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的答案是这样。 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好像世界一下子变简单了,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大学生不需要进行职业规划,只需要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做什么,选择职业的时候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感觉。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靠谱的。实际上这是4大类“不靠谱”职业规划的一派自由派。 职业规划的“自由派”认为,任何的规划和思考都是没有必要的,生命就是一系列天意和随机过程的结果,只要你遇到了机遇,你就容易成功;而没有遇到机遇,不论多努力都不会成功。既然“生命是随机的”,那么自然任何的战略规划都没有用。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的不靠谱职业规划派:计划派、迷茫派和灵修派。 计划派 对,“自由派”反击的就是“计划派”,计划派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制定一个又一个目标今年拿到XXoffer,3年后跳槽去甲方,35岁出来创业,42岁公司上市…… 他们把所经历的一切都看成跳板,大学是去XX公司的跳板、去XX公司是去甲方公司的跳板、去甲方是去创业的跳板、去创业是成为上市公司CEO的跳板…… 这说的好像按照“行业通用模板”制定一系列目标,就完成了战略规划的过程,可以燃放烟花以示庆祝一样。 迷茫派 而“迷茫派”同“自由派”比较类似,他们都缺乏规划,但是不同的是两者对自身处境的心安理得程度迷茫派往往对自己缺乏规划的事实感到焦虑,而自由派却能在当下安静地享受这一点。 灵修派 除此之外,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还逐渐兴起了一个新潮派别灵修派。他们认为成功所有的要素都是“积极的心态”,他们的格言往往是“有志者事竟成”或者“没有不可能”,他们每次看到成功者坚韧不拔的励志故事或者NIKE的最新励志广告片都会激动不已。 但是对如何实现这些伟大的远景,他们却绝口不提。 他们的枕边经常会放一本《乔布斯传》或者《积极心态的力量》,但是实际上成功者的励志故事就像中国食疗偏方一样不论你想要什么观点,你都能从里面找到(不论是茄子治病,还是茄子致癌,都能找到)。 上面的各种“职业规划”观点,引发了“制定目标”还是“跟随内心”的争论,引发了“理想主义”(灵修派)还是“现实主义”(计划派)的争论。但是这些争论反而都忽视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策略性” 是的,他们在争论人到底是应该“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但是即使是“现实主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我怎么制定职业的策略。...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如何写微信公众号文章:文章流畅耐读的奥秘

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公众号、知乎上分享自己的见解,甚至很多企业也把“分享见解”变成重要的营销方式。 但是如果翻看大部分公众号的文章、知乎的回答等,就会发现很多内容简直惨不忍睹与其说是一些“文章”,不如说是“一大堆观点的罗列”。 于是在很多创业团队或者企业的口中,一个神奇的说法重现江湖,那就是“别人家的公众号”。 “小王,你这个写的太不行了,你看看XXX发的文章,记住,写文章,要走心!” “昨天发给你的那几个公众号看了没?好好学习一下,下次转发量争取过20!” 于是你内心就产生了疑问: “明明我写的时候感觉很好,文笔流畅,思路如泉涌,怎么最后没人能看得下去呢?” 那往往是因为没有遵循基本的一些原则。 是的,跟“机械制造”、“外科医生消毒”以及“开车”一样,“写作”也有基本的原则和技巧。 如果不知道这些基本的原则,连一篇“60分的合格文章”都写不出来,更怎么谈“火爆互联网”的热文? 那么如何“符合基本原则”,写一篇至少及格的微信文章? 根据公众号和知乎的特点,最关键的是: 1,创造缺口,让他们产生对答案的渴望; 2,顺应读者的疑问,让人一直读下去; 3,制造“启发感” 1创造缺口欲要卖米饭,先让人饥饿 很多人分享干货知识的时候,喜欢“直接教给别人”,比如 “有3种方法可以帮助你策略性地规划职业生涯,第一种是……” 或者: “教你怎么让用户认同你的品牌,首先,你应该XXXX,然后你应该XXX”...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扼杀创新的4种方法:为什么鼓励创新的公司却缺乏创新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声称自己是创新企业、鼓励创新。 比如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飞利浦的一位高级副总裁Fredrick Spalcke主持的讲座,他说: “飞利浦是非常创新的企业,实际上,创新是我们价值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后我在现场提了一个问题: 你好,就像您提到过的飞利浦非常创新,那么飞利浦公司内有哪些规定或者工作流程是为了保证创新而设置的呢? 这时Spalcke先生先是重复了下我的问题(应对提问的好策略),然后说: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创新,我们反而是创新的想法太多了,重要的是想办法如何筛选……” 嗯,这就好像一个人宣扬自己很成功很会赚钱,但是当你好奇地问: “请问你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赚钱的呢?” 他回答:“其实,我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赚不到钱,而是钱太多不知道该怎么花……” 是的,如果你去参加任何一场招聘宣讲会,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声称自己鼓励创新。 但是当你问到底是怎么鼓励创新的时候,到底施行了什么规定来降低组织惯性、提高对新想法的容忍度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他们其实缺乏这些方法。 很多人觉得“提倡创新”只要喊出口号、表现出态度就行,殊不知“提高创新”其实跟提高“利润”一样,态度和口号没有直接作用。 所有的企业都想“提高利润”,但是这种想法本身并不能提高利润; 同样,所有的企业都想“鼓励创新”,但是这种想法本身并不能真正鼓励创新就连无法适应变革而倒下的柯达和诺基亚,其实也是号称“鼓励创新”的企业。 因为人和组织天生就有这些惯性,导致拒绝创新: 一不必要的假设 请先看这样一个段子: 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发生了车祸,父亲当场就死了,儿子被人匆忙送入医院。手术室里,外科医生看到这个男孩说:“我不能给他做手术,他是我的儿子”...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你为什么发朋友圈:让用户疯狂转发的5大动机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众多品牌为了让人们转发其信息已经开始丧心病狂了。 “如果你能拍张我们餐厅的照片并发到朋友圈,我们会送你一盘免费的沙拉。” “转发朋友圈并截图,领10元新年红包。” “转发朋友圈并集齐50个赞,送移动电源一个。” 让别人分享你的信息就这么难吗?需要花很多钱才能诱导分享吗? 其实只要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别说你不给钱,即使你有机会罚他们的钱,他们还是会分享的。 有一个心理学教授曾召集一批人做一个关于三明治喜好的测试,作为回报,被试者可以拿到一定的实验酬劳。 在试验中,这些被试者有2个选择: 1,什么都不做,多获得25%的酬劳; 2,可以把自己关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给周围的人,酬劳不变。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大部分人宁愿放弃25%的酬劳,也要把自己关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给别人。 也就是说,分享转发本身就是向吃饭一样的天生欲望,是不需要金钱激励就会自动去做的事情。 再举个例子,请想象一下你的一个男性好朋友我们暂时叫他A。 然后某一天你从A朋友的口中得知: 他前几天在一次展会结束后,和世界知名的俄罗斯超级模特发生了一夜情,而且还是在展会楼下的一辆黑色宝马车上!还有,这个俄罗斯模特原来是普京的私生女! 更重要的是,你是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而且A并没有要求你为TA保守秘密。 假设这个时候上帝突然出现,给你2个选择: 1,禁止把这个消息告诉任何人,并且奖励你100元; 2,你可以选择告诉任何人,但是上帝不会给你任何奖励。 你会怎么选?我想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是2。...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如何发起社会运动来推广创新:Uber被查怎么破?

就在前几天,专车服务Uber的广州总部被查,理由是私家车不得运营出租车业务。 是的,即使传统出租车司机拒载,即使传统出租车公司享受垄断利润而压榨司机,即使新的专车服务可以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它还是被查了。 作为一种创新,Uber、滴滴等专车服务的推行无意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不论是法律的阻碍还是过去利益集团的阻碍。 那么这种阻碍会杀死专车服务吗? 应该不会。实际上,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多次,它们有2个共同特征: 1,任何颠覆性创新的出现几乎都会被社会阻碍; 2,这种阻碍一般都会以失败告终。 比如我们都知道聋哑症是一项让人很不爽的疾病,应该没有人想要成为聋哑人。 但是历史上首个可以彻底治疗聋哑的方法曾引起了极大的反对和阻碍。 上世纪中,美国一家公司发明了可以商用的人工耳蜗只要对5岁以下的聋哑儿童植入这种人工耳蜗,就可以让TA一辈子不再聋哑,变得几乎完全跟正常人使用。 相比之下,过去的耳朵扩音器等方案并不能彻底治疗聋哑,简直弱爆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发明,却引来了强烈的抵制。 当时美国的聋哑协会强烈抵制人工耳蜗的使用,称人工耳蜗就是“文化种族屠杀”! 他们反对别人把“聋哑”称为残疾,声称聋哑只不过是一种“少数文化种族”(类似少数民族),对应大众的“语音说话种族”。 而一旦人工耳蜗开始对5岁以下的聋哑儿童大规模使用,就相当于在未来消灭了这一“文化种族”。(就好像有些人担心普通话的普及会消灭方言文化一样) 用他们的话说,人工耳蜗的使用剥夺了这些儿童成为“聋哑种族”的权利,屠杀了聋哑人文化,因此需要抵制人工耳蜗! 为此,一些美国人积极推动反对人工耳蜗的立法。 在法国,人们成立了一个社会组织叫Sourds en Colere...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平衡理论: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为何引起撕逼大战?

上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搅动网咯舆论场,网络上“斥责男司机暴打派”和“斥责女司机无礼派”各执一词,激烈论战。 事情是:成都某女司机马路乱变道,后车男子驾一红色polo怒截停其车,马路上暴打之。 “斥责男司机派”说: 男司机太嚣张,太暴力,打人不对! “斥责女司机派”说: 女司机违反交通规则,简直是马路杀手!而且女司机竟然有几十次违章记录,而且犯了错误利用舆论装可怜,拒不承认错误,实在是无耻! 然后这两派就开始舆论大战。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分成“斥责男司机”和“斥责女司机”两派呢? 这两派的观点其实并没有冲突啊 数学上我们学过,两个命题一旦可以同时为真,这两个命题就是不冲突的。而“女司机不对”和“男司机不对”本来就是可以同时为真的。 所以,为什么不能既“斥责男司机”又“斥责女司机”? 甚至百度发起的投票(就是被大家吐槽造假的那个投票)都是鲜明地分成两派: 可以看到,左右2个观点并没有直接的冲突,那为什么非要2选1进行投票? 就像投票的左边是“支持中国农村医疗改革”,右边是“支持意大利面不要加黑胡椒”可以共存的观点,为什么要二选一? 我猜如果把大众对男司机和女司机的态度做一个二乘二矩阵,可能的分布会是这样的: 那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理智的人?既然双方都有错,其实应该发表这样的言论: “这场事故中的男司机和女司机都非常没有道德和素质!男司机竟然忍受不住怒火,随手就打人,简直太粗鲁了。而且女司机竟然不遵守交通规则,险些制造交通事故,更可恶的是,竟然死不承认错误,想要博取大众通情。” 这明明是合乎逻辑和事实的论断,可是为什么这样的话说出来连我自己都感觉心里怪怪的? 因为这样的言论在内心创造了一种“认知失调”,这可以用心理学家F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来解释。...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思维篇】内部视角陷阱:CEO为什么频频预测失误

【李叫兽思维篇】前言什么是理性思维?尽管大多数人认为,理性思考是超群智力的标志,但是研究发现,智商测试其实无法测试出一个人的理智。实际上,理性思维的核心并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内省、以及适时校准证据的能力。为了提高理性思维,未来几周,开启“李叫兽思维篇”。每周推送一篇短篇类的思维文章。 【理性思维第一篇】内部视角效应 序言:其实,我们判断别人的行为往往比判断自己的行为要准确。因为当我们判断别人的时候,会正确地使用“外部视角”比如参考历史数据,但是当我们判断自己的时候,却经常陷入“内部视角”忽视客观规律,只从自身出发。 企业高管在我们心中往往是睿智、优秀和聪明绝顶的形象,但是为什么他们经常犯我们都觉得很低级的错误?(比如盲目进入同质化竞争的市场) 这是因为人往往在判断自己时采取“内部视角”。 几个月前,我曾接到这样一个营销项目的请求: 一个传统的照明公司(做低端节能灯)的CEO希望能够做一个APP,进军互联网,并且希望通过APP推广自己的产品。 “这次公司是下了大决心的,可以投入很多的资源去做。而且我们有那么多经销商,都可以帮忙去推广APP,肯定能推出去的!” 他说。 “那么这款APP你打算放什么内容进去呢?或者想要让用户在上面做什么呢?” “这个啊,其实可以放很多啊!既然我们是照明公司,可以放很多和照明相关的东西啊,比如最新的照明知识、公司最新款电灯的介绍、公司最新的促销信息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的确很有可能成功毕竟有钱、有推广体系、有内容,这样的APP怎么会不成功呢。 既然这样,我们想象一下成功的场景吧:假设用户为了获取公司新款电灯的介绍和最新促销等信息,下载了APP。 而我们知道,电灯是一个很不需要经常考虑的日用品几年才换一次而且很便宜。虽然很多人会去讨论最新的房价和最新款的手机,但是貌似很少有人去讨论电灯。 所以,既然人们为了获取电灯新产品信息和优惠信息等而下载一个APP,那么必然也需要专门下载一个牙膏APP、插座APP、水杯APP、书架APP、椅子APP甚至椅子上专用螺丝钉的APP。 这样一个正常的消费者估计需要下载2000多个APP。 但是这可能吗?这种现象会出现吗? 应该是不会出现消费者可能并不像照明公司的人一样关心电灯,估计不会专门为了了解电灯资讯而下载APP。 既然这样,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然后如果问他市场上大部分APP的成功率怎么样,他说:...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思维篇】失配问题:盲目信鸡汤哲学的后果

【李叫兽思维篇】前言什么是理性思维?尽管大多数人认为,理性思考是超群智力的标志,但是研究发现,智商测试其实无法测试出一个人的理智。实际上,理性思维的核心并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内省、以及适时校准证据的能力。为了提高理性思维,未来几周,开启“李叫兽思维篇”。每周推送一篇短篇类的思维文章。 【理性思维第二篇】失配问题 序言:很多被我们自以为是的评价标准,其实根本无法产生有效的评价,可悲的是,我们盲目迷信这些标准,从而经常做出错误的决策。 你一定经常见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评价标准,他们听起来很有道理。 比如这个心灵鸡汤说的: 一个年轻人去某公司求职,老板说,千万别去推公司里一扇门,大家说好。然后老板也没解释为什么,说自己有点事情马上回来,就把一群人晾那儿走了。然后那个年轻人却把门打开了,里面一张纸条:你被录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敢于尝试。 (来源:知乎用户王诺诺的回答) 这个鸡汤貌似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老板的行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老板认为这样的评价标准(看别人会不会推开门)可以正确地衡量最终目标(选出合适的员工)。 但是实际上却很难通过这样的简单行为来判断因为你并不知道那个推开门的人到底是因为“具有创造力”而推开门,还是因为“不耐烦”而推开门,还是仅仅是一时兴起的随机行为。 也就是说,这样的评价标准(会不会推开门)其实无法衡量最终的目标(选出合适的员工),而这就产生了“失配问题”评价标准无法有效地衡量最终目标 而这样的“失配问题”无论是在公司管理、人员选拔、策略制定还是个人的生活、婚恋以及职业选择中,都屡见不鲜。无数人执着于自己偶然得知的单一经验: 某公司高管:我从来不录用最聪明的人,因为他们总是自以为是。 某公司招聘启事:因为工作辛苦,所以不招收女生。 某人说:上海的女人不能娶,她太精于算计,娶了她很吃亏! 某女人说:天蝎座的男人不能嫁,天蝎座的男人有大男子主义、占有欲强、报复心强,一旦嫁给他你就等着被控制吧! 有人会辩解说:“选择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的自由,她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他如果不喜欢天蝎座,就有权力不去选择天蝎座。” 是的,一个人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但是刚刚的这种评价标准却会让一个人陷入思维误区,最终选择不出自己喜欢的人。 比如这个故事:...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当我反对自嗨文案时,我在反对什么?

当我反对自嗨文案的时候,我反对的是什么? 上周整理了一场演讲,并且发了图文《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顶尖文案5周年分享演讲》,没想到被流传甚广,还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纷纷撰文为“自嗨文案”辩护。那么这次我就说一下:写互联网产品文案时,当我反对自嗨的时候,我反对的到底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自嗨文案 一句话:自嗨文案就是作者单纯从自己的目标出发,感动自己,但是却让用户摸不着头脑的文案。 我自己曾经历过这样一个类似的文案讨论会: (因隐私原因,把文案内容、公司名称、行业等都改了名,只保留了讨论过程): 某天猫数码店的营销人员需要为周年庆的活动设计文案,他们为此特地开了一个头脑风暴讨论会。 “我们要给咱们的数码店周年庆活动设计一个宣传文案,放在咱们天猫店首页,大家发挥下创意吧!”经理在会议中下达了指令安排。 “所有商品打8折,仅此一天!”小王第一个提出了想法。 “太没创意了!” “太土了!” “不能体现我们公司的精神!”众人在1秒内反对了这个提议。 “别光提负面意见,提提你的想法!”经理赶紧扭转一下会议风向。 “我们公司的理念是为消费者塑造美好的生活,并且提供相对定制化的服务,那么叫’美好生活,就要随心所欲’,怎么样?” 小张提了新观点。 “我觉得不错!但是这两句话不对称啊,不如’美好生活,随心所欲’啊。” “我们还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公司,最好也体现我们的创新精神,不如叫’创新生活,随心所欲’?” “我觉得我们除了生活、自由和创新的感觉,还需要体现消费者对未来梦想生活的想象,不如前面改成’创想生活’,怎么样?既体现了我们的创新,又体现了消费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很好!对了,后面的’随心所欲’有种负面的感觉,要不改成’随意应变’?” “同意!我突然想到,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谐音,把’随意应变’改成’随e应变’,以体现我们是数码店的定位!”很有文笔的小吕激动地提出了自己的创意,脸上充满了得意。...

Read moreDetails

【李叫兽】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前几天有人在知乎上问:今天就回答下很多人问了很久的这个问题,并且解释一下如何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期待的答案是一个书单,可是我要告诉你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想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中,你会发现高考650分的人和450分的人书单基本上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让人感觉“充满洞见”,“具有启发性”,“能谈笑风生”,而有的人却不能?这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找到了更适合搜信息的网站,或者偶然获得了绝密的书单,而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与众不同。而我就讲讲我是如何整理信息,并且获得“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前方鸡汤预警)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在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 比如我在一本讲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如此之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5秒钟。但是我却学了很多个小时。我问自己: “我遇到的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我是不会罢休的。 首先我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因为上面说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够就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既然这样,还有哪些视觉化的文案呢?比如“能拍星星的手机”?“只融在口,不融在手?”除了广告文案,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 对了,“理论的传播”本身就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啊! “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这句话早就有了,但是并没有被大家挂在嘴边。直到雷军说了句“台风口上,猪也会飞。”比起前面抽象的理论,这是更加视觉化的表达,自然容易朗朗上口,从而被记住和传播。 哦对,说到“朗朗上口”,众多的谚语也是流传多年、朗朗上口啊,那么它们是不是“视觉化”的呢?的确是的,谚语并没有说: “同时实现多个目标”“拿在手里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敌人现在很害怕”“不要第一个出风头”“早点行动更加有机会”而是说: “一石二鸟”“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敌人如惊弓之鸟”“枪打出头鸟”“早起的鸟有虫吃”?人们口口流传的,除了谚语,还有什么? 自然是谣言了,实际上,谣言也是视觉化的信息: “wifi会杀精”,而不是说更加抽象的“wifi对健康不好”; 还有呢?...

Read moreDetails
Page 6 of 17 1 5 6 7 17

Donation

Buy author a coffee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