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李叫兽公开课》又来了! 信息爆炸的“快时代”,你有多少时间把自己卖出去? 简历:30秒? 自我介绍:3分钟? 面试:30分钟? 不论处于何种情境,你可能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机会不够,觉得一纸简历无法概况自己的最大优势,觉得3分钟的问答也无法让自己变得“更具吸引力”。但是,无论是简历、面试还是一场群体讨论会,你可能只有几十秒或者几分钟的时间来打动别人。如何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让别人刮目相看的机会? 本期《李叫兽公开课》将用心理学、演讲学和记忆科学理论来告诉你如何迅速展示自己: l 记忆科学教给你:简历怎么写才能让人难忘 l 4分钟展示任何一个观点的魔鬼公式 l 像互联网产品那样写自荐信 l 如何应对别人刁难的提问 经过本期的公开课,你能得到什么: 1. 用你绝对没有见过的方式重新理解简历、面试、展示以及自营销; 2. 现场互动训练,即时掌握全部技巧;...
Read moreDetails请点击视频直击观看,如果暂时没有wifi,请点击右上角收藏后,再在有wifi的环境下收看~ 这是第一期视频,欢迎多多提出意见,我们会做的越来越好! 下面的部分演讲的PPT(多图慎入): 关注微信主页“李叫兽”,一起互动学习商业理论!
Read moreDetails知识经济时代不懂点分析方法怎么行?商学院教的知识晦涩难懂而且很落伍怎么办?《李叫兽公开课》将用全新的方式重新演绎商业思维,让你从0开始都能分分钟涨姿势! 第一季公开课于6月5号圆满结束,今天已经把视频制作好啦!明天在这个主页首发! 第二季公开课将于6月8日晚登场!还是原来的时间,还是熟悉的地点!速速报名参加吧! 本期公开课包含话题: 1、行业领头羊交替规律:共生型&模块化产品架构 2、脑科学教你理解消费者:为什么消费者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3、学习商业理论的正确姿势 你可以得到什么 1、理解匪夷所思的消费者行为,知道如何预测消费者行为; 2、理解行业领头羊为什么交替:为什么苹果等共生型产品架构的公司总是在一个行业初期引领行业,而戴尔、三星等模块化架构的公司总是在行业中后期引领行业; 3、知道如何才能迅速“真正学会”商业理论; 4、参与现场互动讨论,展示你的思想; 5、交一批同一一样渴望知识的朋友! 主讲人:李叫兽 李靖,人称“李教授”,擅长无数理论和商业分析,武大经管院大四学生,保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曾在埃森哲战略咨询部、网易网站部实习和担任过武大经管外联部长,所到之处无不用商业理论为部门带来变革。 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商业分析):李叫兽 新浪微博:李靖CREATE 开课时间 2014年6月8日19:0020:30 开课地点:武汉向上青年空间...
Read moreDetails稳定的代价:为什么追求稳定的人反而经常冒险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无数的中国父母不断在强调这句话。他们追求“安全感”,他们担心风险,害怕损失。 但是实际上,往往越担心损失,就容易损失越多。很多追求稳定的人,反而选择了“高风险”的工作。 比如中石化的工作被当成稳定的工作,人们认为自己一旦进入了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央企,就能享受几十年的稳定、富裕的生活。甚至很多人以这样的工作当作未来婚姻保障的标准: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工作根本就是“冒险”的选择: 高行业风险(未来人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将来所有的石油相关行业很可能会衰落,而行业衰落的表现就是大量降薪和裁员); 高职业风险(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改革,难以预测改革后的职业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高退出成本(腾讯跳槽出来的码农很快就能找到下一份工作;而中石化的员工长时间缺乏技能竞争和训练,导致在求职市场生存能力并不高,辞职后找工作可能并不容易,改行更是难上加难) 再说,真正“低职业风险”的工作,会仅仅因为“老总的一句话”就让你变成无业状态?就让你直接发生职业生涯的大变化,甚至要跟女友分手? 偏偏那些最渴望“稳定”的人,进入了高风险的职业。 再比如,有人说“我不希望多大成就,只是想要稳定的工作,所以选择做商业银行的柜员”。可是所有人都知道,随着互联网银行服务、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普及,未来银行的线下网点只会越来越少。 当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没必要跑那么远排队办理业务,社会就不再需要这么多柜员了,这意味着柜员是一个未来的“夕阳职业”,风险很高。 再比如渴望稳定工作,所以才去学汽修的初中毕业生,他觉得现在有这么多人从事汽修,那么汽修肯定是个“铁饭碗”。 但是实际汽修也是高风险行业。一项研究发现,电动汽车的每年维修成本不到汽油车的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随着电动汽车未来的逐渐普及,汽车维修行业肯定也会大幅度缩水。 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渴望“稳定”的人最终却选择高风险的行业? 渴望稳定反而投入高风险的职业,这就跟“追求稳定、厌恶损失”的投资者反而最终选择了高风险的债券、股票一样他们厌恶“预期所有权”的损失。 在2007年左右中国牛市刚开始的时候,投资股市的风险并不高,这个时候进入股市并不是冒险,而是稳健投资。但是这一群“追求稳定、厌恶损失”的人并不会在这个时候进入股市,他们仍然觉得“太冒险了”。 那么这些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冒险并且“放手一搏”的呢?当他们觉得“此时不投资就是一种损失”、“再不投资就晚了”的时候。 在2007年中国股市火爆的时候,他们在公司茶水间听说谁谁谁因为买股票一夜暴富,或者在聚餐时听说某某朋友在股市赚了一笔。 人们看到自己周围的人赚了钱,自己的参照点就会发生改变:当周围的人都银行存款年收益3%时,他们就拿3%的收益作为投资的参照点,觉得3%是可以接受的;而当周围某些朋友靠投资股市年收益30%时,他们就拿30%作为参照点,觉得低于30%收益率的投资就是一种损失。...
Read moreDetails[本期主题]如何在简单的信息中装入更多的内容。 过年回家,你可能会被亲戚阿姨问: “小张啊,毕业有一年了吧,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啊?” “是啊,阿姨,我去年毕业的,现在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 “这么牛啊,刚毕业1年就当了经理啊,我就说吧,我从小抱过的孩子将来都有出息!说说,现在手下管了了多少人?” “阿姨,您搞错了,产品经理不是管人的,而是相当于管产品的,而且在我们公司也不是高级职位。” “这不一样吗,产品还是要人去做的。真有出息,这么年轻当经理,想你王叔叔快40岁才当上经理” “阿姨,经理并不代表着非要管人啊,我现在还很初级,有很多需要学的。” “那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啊?” 你觉得实在词穷了,求救万能的百度百科,然后读给她“产品经理就是企业中专门负责产品管理的职位,产品经理负责调查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开发何种产品,选择何种技术、商业模式等。并推动相应产品的……” “哎,小张,晚上在我这吃饭我给你煮羊肉饺子好不好?”看来阿姨也放弃了。 你可能经常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别人解释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对方还缺乏理解这个概念的背景知识。 比如, 你过年回家向吴阿姨介绍“什么是产品经理”,向张大叔介绍大学专业“市场营销”; 新电影上市,制作方让大众和新闻媒体了解这是什么风格的电影; 创业家偶遇投资人,在电梯内1分钟解释自己的商业模式; 公司宣讲会,HR向提问的应届生解释“我们的项目助理岗位实际上不是秘书,而是XX”; 甚至,你向朋友推荐一个全新的智能硬件产品,或者他没有吃过的一个水果。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向0基础的人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这意味着你需要在相当简单的信息中装进去更多的内容。 但是文字本身的表现力总是有限的,你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装进去这么多内容呢?...
Read moreDetails“如果你能把观点装到别人的脑袋,就能把机会装到自己的口袋。” 有人说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是一个观点的时代,能够输出有影响力的观点的人和公司,就存在了在“互联网传播时代”的资本。 而在过去,的确很多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比如所有的互联网创业者几乎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站在台风口上,猪也会飞”。事实上,雷军的这句话估计已经成了各种创业计划展示中,除了“尊敬的嘉宾,您好!”之外被提到次数最多的话了。 但是如果你转念一想,和这句话类似的观点早就存在了“不止要个人努力,更是要抓住关键机会”,但是为什么就是火不起来呢? 本文李叫兽就来分析如何创造一个流行性的观点。 实际上,一个观点能火的观点必须是“可信而形象化地传达一个让人意外的信息,并且倡导简单的行动。” 这包含了4个条件: 让人意外的信息 形象化地阐述 找一个可信的来源 倡导简单的行动 如果你对比“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和同样意思的“不止要个人努力,更是要抓住关键机会”,就会发现区别: 事实上,不光商业上的观点,任何观点的得以流行几乎都满足以上的其中几个方面。而在这方面发挥得最淋漓尽致地就是各种社会谣言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传播已久的谣言几乎都符合上面的特征: 可乐杀精: 意外:多么有意外感!可乐是我们每天接触的东西,喝了竟然就对精子有害! 形象化:“杀精”远远比单纯的“有害身体健康”要形象化多了。 可信来源:1985年美国的某个实验在体外混合可乐和精液,发现可乐有一定杀精作用。看这个来源,多么可信!(注意,他们是体外混合,而不是人喝可乐;后来有人研究发现即使每天2大瓶可乐、7杯咖啡,也会精子活性没有影响。) 倡导简单行动:比起复杂的“坚持运动”、“调节心情”、“规律作息”等复杂的提高长期精子活性的行为,“少喝可乐”简直太简单了、太容易理解了、太不耗费脑力了。 快餐厅的冰块比马桶脏...
Read moreDetails“来拉萨,你需要的不是修行,你本身就是在修行。”在朋友圈打完这几个字,并且上传了今天刚在拉萨拍的照片,你满怀期待地放下了手机。 过了1个小时,你重新打开微信,看到朋友圈有34条未读信息的标记,你满意地把它打开。 这时你脸色一变,发现竟然有人在你的状态下面回复“女文青”甚至“伪文青”等字眼。 你心里一颤,赶紧回复“我去拉萨和那些女文青目的不一样,我是因为……” 见评论者还没回复你,你又加了一句“去拉萨不代表就是女文青啊,我就是恰好闲着随表挑了个地方度假而已……” 最后,你删掉了这条状态。 一个产品,不光是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比如旅游愉悦身心),更是帮用户带上了一个帽子,成为用户个人形象的某种象征。 比如你发“去拉萨”的状态,是希望给自己带上“热爱生活”的帽子,但是你的朋友们理解成了“伪文青”。你觉得这个“新帽子”(旅行带给你伪文青的形象)并不是你想展示的形象,因此你摘掉了这个帽子(删除状态)。 而这种你想展示的形象就是你的“自我概念”,它帮你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是你对自己形象的理解和感知。 你所使用的产品就像帽子一样成了你“自我概念”的展示向你的朋友和自己展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当设计产品和品牌时,不光要考虑“如何极致地提告性能”以及“如何提高用户体验”,更是要考虑“我的产品给用户带上了什么帽子?” 如果产品没有给用户带上正确的的帽子,即使产品体验很好,也往往难以销售。 比如“零度可乐”花费很大力气宣传“无糖和减肥”,但是这样的宣传当时在美国没有多少正面作用,因为它给喝这个可乐的人戴上了一顶他不想戴的帽子“我是个胖子”。 嗯,即使你真是个胖子,你也不好意思在公共场合下使用减肥类的东西来强化这个印象吧?所以如果说“无糖更健康”可能就好了,毕竟“我看重健康”比“我是个胖子”这个帽子更好。 刘墉写的《我不是教你诈》中曾经提到过“送礼”的例子: 有个学生参加完喜宴,打包回寝室给自己的室友当宵夜。结果室友当场翻脸,把食物狠狠摔在了地上。 如果这个宵夜也是一个“产品”,那么它的功能属性是很好的(比如口味),但是却给它的用户带了一个不好的“帽子”(“我被人可怜,吃剩饭”) 所以如果在不改变产品的情况下改变这个“帽子”,就会好很多“晚上东西没吃饭,能帮忙一切解决了不?” 再比如为了减少公众吸烟,政府强制要求在每个香烟包装上印上“吸烟有害健康”,甚至香港的香烟都印上“吸烟可致阳痿”,但是这样真的非常有效吗? 我觉得与其关注“功能”(有害健康),不如关注“帽子”(用户的自我概念):直接印上“呵呵,吸烟的人真土鳖”,然后配上一个美女嘲笑一个穿着邋遢的吸烟者的照片。...
Read moreDetails看完《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作为“中土世界电影迷”,不禁心生感慨:陪伴十几年的中土世界就要远去了。 重新又回顾了一遍《指环王》之后,我又觉得:那个年代的战争领导人要是能够把锻炼剑术的时间拿来学习一下战略管理,那就好了。 因此本文简要提供一下对《指环王》及《霍比特人》的战略建议,以及在商业上的应用。 1,分析战略,而不是只喊口号 纵观整个中土世界故事,里面的领导者(不论是洛汗国王希优顿还是人皇阿拉贡)都表现出了强大的激励能力,他们都可以通过短短2分钟的演讲让战士们放下恐惧,专心打仗。甚至半兽人领袖的激励方式更加简单有效:只需要通过吼就完了。 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好多人真正花在战略谋划上的精力可能并不多,比如: 人类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没有经过预先谋划。(比如《指环王2》中的圣盔谷战役纯粹是为了应对威胁的盲目龟缩,而不是整合全国资源并且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 几乎所有的战斗都缺乏调查分析。(比如《指环王2》中圣盔谷战役中的强兽人被人类骑兵袭击,这些强兽人军队为啥不能分派几个人放到战斗外围进行放哨?) 大部分战斗都是直接两边猛冲,缺乏排兵布阵,更不要吐槽精灵族过度单一的兵种了。 战斗的领导人很少坐镇军中指挥大局,而是像小兵一样冲入对方军阵参与短兵交战。 在这样的中世纪设定的背景下,领导一场战争貌似很简单:只需要想办法让更多人参军并且让士兵充满斗志就可以了。 然而军事甚至商业上的竞争不仅仅是斗志和决心的竞争,更是眼光和能力的竞争。 员工和士兵的动力自然是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统帅有理由要求士兵再发起最后一波冲锋,CEO也有理由要求员工再多加班1小时。 但是领导人的职责并不应该局限在这一点。他更加应该通过战略谋划,创造合适的环境,让下属的劳动能够产生正确的结果,否则对错误目标的盲目冲锋只不过是送死。 《指环王3》在冈多保卫战之前,摄政王让他儿子带着不到100个骑兵去攻击上万半兽人把守的城堡,这种行为除了送死之外几乎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我想任何看过《指环王》的人一定对这个情节记忆尤深,一定会痛骂摄政王有多么昏庸,浪费仅剩的骑兵资源。 但是如果你回想公司的情况,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大量的无意义的加班。有人仍然在加班并不是因为有事情没做完,而是因为公司规定必须加班或者仅仅看上司没走自己不好意思走。 让员工为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接受培训。 让员工把时间浪费在图有形式而不会产生在任何价值的工作上。(比如强迫员工为领导无意义的演讲写感想)...
Read moreDetails如果你打开一个类似这样标题的新闻“小米发布小米NOTE,售价3299”,那么往往可以见到这样的跟帖: 一楼:“少壮不努力,长大抢小米。安卓狗跪舔雷不斯算了!” 二楼:“果狗太傻,一个成本2千的手机卖给果狗五六千!只许苹果卖高价,不许小米卖合理高价?” 三楼:“苹果卖的是设计,安卓狗有什么资格说苹果?你行你设计一个iPhone我看看” 看到这样的跟帖,最让我惊讶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以狗相称”,而是人们对品牌的狂热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所消费产品的品牌已经变成个人信仰的一部分对于一个“米粉”来说,侮辱小米这个品牌就跟对他自己的人格进行侮辱一样。 然而在过去,这样的“信仰”往往只存在于国家和宗教之中。对于一个基督教徒,侮辱上帝就跟侮辱他自己一样。对于一个爱国者,侮辱他的祖国就跟侮辱他自己一样。 而现在,人们建立了形形色色的信仰,并把这个信仰的主体当作他们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不论是对国家、宗教、某个品牌、某个足球聚乐部还是某个歌唱明星。 Martin Lindstorm通过大脑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发现,当被呈现一个品牌形象时,消费者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和他被呈现祖国及宗教形象时的区域是一样的品牌信仰的作用类似于爱国或者宗教信仰。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无数人的支持,并且拥有强大的“粉丝经济”,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类似宗教或者国家的“信仰体系”。 而为了建立一套这样的体系,从0开始打造一个全新的深入人心的品牌,需要首先知道:人为什么需要这样的信仰? 人类需要信仰,是因为相对于复杂的世界,人类的大脑太过于简单了,因此我们不得不用各种方法来简化这个世界,以减少不确定感。而这一套减少“不确定感”的体系就是信仰,比如: 人的性格很复杂,性格的影响因素也很复杂,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感”,我们开发了12星座理论。 天气的成因很复杂而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感”,我们幻想出了“雷公电母”。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很复杂而且难以理解,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感”,我们幻想出了“造物主”。 同样,保护牙齿健康的方法很复杂,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感”,我们选择相信了佳洁士的广告,认为“只要用佳洁士刷牙就行了”。 大部分人对于这种“不确定感”如此厌恶,以至于不得不在各个方面选择可以让自己信仰的东西不论是英明的君主、伟大的领导人、鲜艳的国旗、神圣的上帝还是一个强大的产品品牌,并且让这个“信仰体系”变成自己人格的象征。 那么如何从0开始,打造一个这样的“信仰体系”,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品牌”呢? 这样的信仰体系有6大立柱,你需要像构架国家信仰、宗教信仰一样一个个构建这6大立柱: 国旗:一个简单的符号...
Read moreDetails我们一直在尝试解决问题,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想一下:什么是解决方案? 没错!大部分人从来就没有想过什么叫做“解决方案”。 我去某驾校学习科目二的时候,同车的学员(包括我)并没有向教练期望地那样以迅雷之势学会倒车入库对我们来说,驾驶的动作的确太陌生了,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慢慢掌握。 教练一定想加速这个学习过程,因此不断地骂: “你们真是太笨了!教了2遍了还不会!” “向左打!向左打!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这么笨!” “你们啊,就是不开窍!” 我觉得教练的沟通方式太无效了,忍不住提醒教练: “吴教练啊,我觉得你这样频繁地骂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这样的语言提高了我们的紧张程度,从而让我们达到‘唤起’状态,这种状态的确对熟练或者简单工作是有利的比如搬砖(这就是为什么体力劳动需要鞭策和口号)。但是对于陌生及复杂的工作比如我们学习驾驶的过程,‘唤起’反而会降低学习效果,提高失误率。相反,相对放松和鼓励的环境更加容易帮助你达到目的提高训练效果。” 教练:“……你说我唤起了什么?” …… 我不知道教练是否最终接受了这个心理学的理论,反正过后教练对我们尊重了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教练的对我们学习太慢的解决方案存在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是他把“目标”当成了“解决方案”。他的目标是“减少学习失误”,而他对应的解决方案只不过是把这个目标以辱骂的方式说了一遍“这么笨!失误这么多!” 从而导致该解决方案(把目标说一遍)不但没有帮助达成目标,反而损害了目标让我们学习地更慢。 这也是无数人难以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越来越糟的原因:错把目标当方案。很多人天真地认为,自己一旦发现某个目标,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只不过是把这个目标说一遍。 这在儿童时代是行得通的。那时候你完全可以把“目标”当“方案”当你的目标是得到某个玩具卡车,你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在妈妈面前用语言重复这个目标“我想要那个玩具卡车” 但是在长大后的社会可就没那么管用了: 1,目标:领导想要下属提高责任感。 把目标当方案的思维:不停开会,一再重申要提高责任感!(以为不停地把目标说出来就能达到目标)...
Read moreDetailsBuy author a coffee
We bring you the best Premium WordPress Themes that perfect for news, magazine, personal blog, etc. Visit our landing page to see all features & demos.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