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报道:“史上最牛零食”辣条生产环境肮脏 对!说的就是这种香辣诱人、入口弹牙、甜咸平衡、让人吃到停不下来的“中华小卖部零食之王”,甚至无数人只要看到“辣条”2个字,就会自动加速唾液分泌过程。 这足以说明辣条的味道有多么“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童年记忆”之中,甚至连我都怀疑:如果香奈儿开发一款以辣条味作为中间调的香水,势必会在中国大卖! 甚至连这款香水的文案我都想好了: 但就是这么一种诱人的零食,竟然长期质量低下、生产过程肮脏、产品迭代速度慢并且引发无数人对健康的吐槽! 这不得不让我想象:如果用互联网思维来做辣条,会是什么样? 我们都知道,传统煎饼果子的文案是这样的: 而互联网思维下的煎饼果子文案是这样的: 传统的米粉外卖包装是这样的: 互联网思维下的米粉外卖包装是这样的: 传统街头小吃的创始人是这样的: 互联网风格下的创始人是这样的: 那么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辣条呢? 一遵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填补缺口 有人觉得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线上销售、期货卖手机、炒作、粉丝经济、华丽文案…… 但是抛开这些华丽的外衣,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实际上都在遵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填补缺口。 什么是“填补缺口”?因为社会、技术等变化,之前很合理的东西现在变得不再合理了,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市场缺口。 比如过去手机销售商渠道众多,拥有一层一层的经销商代理商,甚至有将近一半的成本耗费在渠道上。这在过去是合理的,因为只有大量地组建经销渠道,才能把手机卖到消费者手中。 但是随着电商的发展,这样的方式已经变得不再合理,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缺口:市场上缺少人能够砍掉中间环节,直接低价销售手机。而首先识别并填补这个缺口的厂商,就容易取得胜利(比如小米)。 当一个市场“特别缺少某种东西”,而如果你去提供这种东西,你就容易取胜我想这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Read moreDetails《一个北大硕士毕业生的自述:我为什么卖米粉》《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伟大的安妮》《三里屯从此多了一家价格很奇葩的酸奶公司》《我为什么在22岁辞去年薪150万的工作》……无数互联网创业者初期靠自己的“创业故事”赚得眼球,在社交网络大量传播。甚至有“产品未到,故事先行”的势头。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几乎每个大品牌背后都有一个“心灵鸡汤”式的故事。肯德基当年有“创始人推销炸鸡秘方被无数快餐店拒绝”的故事,换成现在,估计标题就是《被拒绝1009次炸鸡秘方:65岁的老人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 蒙牛当年的牛根生有“被伊利辞退,然后创蒙牛东山再起”的故事,换成现在,估计标题就是《被辞退的伊利副总裁:我为什么要把我输掉的赢回来》 就连孙中山当年都有“弃医从政”的故事,换成现在,估计其微信公众号发文的标题就是《香港毕业的高薪西医:我为什么放弃稳定工作》 细看每个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创业故事,无不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全、拍案叫绝,几乎都是活生生的电影剧本。而这些故事的传播对其初期品牌的构建、产品的营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几乎是效果最好的免费广告。好的创业故事就像好电影一样,能够把观众带入故事的情节,让观众的心理跟着故事的主人公“起起伏伏”,甚至能够让主人公成为观众心里的“自我象征”。那么这些创业故事的情节如何构造呢?本期李叫兽教你巧设情节,分分钟演绎创业故事。一般的创业故事都至少包含以下5种情节的一种: 一挑战情结 你一定对下面的这类故事不会陌生: “300斤体重的胖妞,最终减肥成了100斤的美女”“XX运动员得了癌症最终却重返赛场”“农民白手起家变千万富翁”“足球比赛连追3球完成绝杀”(比如伊斯坦布尔奇迹)一直以来,人们都对“故事主人公完成挑战”的故事津津乐道,其中有无数以弱胜强的故事、反败为胜的故事、最后绝杀的故事、麻雀变凤凰的故事等等。实际上,这也是电影剧作家们最喜欢的情节之一:《当幸福来敲门》中穷困潦倒的爸爸:《中国合伙人》中找不到出路的大学生;《智取威虎山》中面对上千敌人的解放军小分队;《指环王》中面对强大黑暗魔君的弱小霍比特人; 几乎每个“扣人心弦”的电影的主人公都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和挑战,而整个电影就是关于主人公如何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而这也是创业故事中最喜欢的情节之一创业故事的主人公经常背负了一个艰巨的挑战,而故事的观众非常容易被创业者克服挑战的过程吸引。比如罗永浩就是每次利用“挑战情结”,而且每次都屡试不爽的高超“故事家”。在最初的成名作“罗永浩怒砸质量不合格的西门子冰箱”中,主人公“老罗”塑造了“勇敢挑战权威”的形象,成了观众心中“勇敢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代言人。 然后在“锤子ROM发布会”中,罗永浩又塑造了另一个挑战:乔布斯之后,世界上没有人再能够结合人文和科技了。(而他作为一个初创者,却要接受这个挑战。) 再到后来老罗的巅峰之作“第一代锤子手机产品发布会”中,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自己作为小公司被供应商拒绝的过程、弱小的团队却解决困难的设计问题的过程等等。给故事的主人公“自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让观众边看边感觉“老罗真是不容易,克服这么多挑战”。 这些故事的作用有多大?反正在当时的发布会后,对老罗的批评瞬间变成了几乎一面倒的赞许。(PS. 李叫兽非锤粉也非锤黑,只做客观分析,不做道德评价,此处的例子仅为分析用,不代表本人对锤子的态度。)再比如之前“伟大的安妮”的创业故事《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中,塑造了安妮面对重重质疑、克服重重不可能的挑战,最终证明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创业故事不光巧妙地使用了“挑战情结”,更是写了一层又一层的挑战,挑战情结的密集程度简直堪比《西游记》,有九九八十一难的即视感:先是“你成为漫画家的概率,只有1%”;然后成功创办公司,又被说“公司活下来的几率,不到1%”;接着又是公司濒临破产,最终又克服困难把产品做出来……再比如之前90后创业者、“超级课程表”的CEO余佳文说的,公司破产、投资人撤资,自己查出淋巴癌,然后打动了员工不拿工资陪着他没日没夜的干…… 总之,很多堪比营销神器的创业故事,就跟电影一样,在不厌其烦地使用“挑战情结”,把观众带到主人公的挑战感中,让自己成为“励志克服挑战的象征”。 二联系情节 实际上,几乎所有动人的经典爱情故事都利用了这个套路,让两个人“跨越鸿沟建立联系”,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高贵的女神爱上了丝(比如《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转角遇到爱》、《牛郎织女》……)高贵的男神爱上了出身不好的女孩(《灰姑娘》、《康熙微服私访记》、《50度灰》……)甚至跨越种族(《美人鱼》、《阿凡达》、《人鬼情未了》……) 还有“辞去年薪100万的工作去环游世界的CEO”、“战争中放弃贵族身份去当战地医生的美女”、“放弃高收入工作去主动当囚犯的帅哥”(《越狱》)等等,都是把原本两个“地位”“种类”差异巨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联系情节”,把两个差异巨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塑造了强烈的“反差感”,让人产生了极大的“一探究竟”的欲望,这也难怪无数创业故事喜欢套用这个经典情节。比如:《我为什么放弃年薪30万的薪水去卖肉夹馍》(让彼此冲突的“高薪白领”和“卖肉夹馍的”建立联系)《北大硕士:我为什么毕业要去卖米粉》(让彼此冲突的“北大硕士”和“卖米粉的”建立联系)《传统行业的无名小卒获雷军千万级投资》(让彼此冲突的“无名小卒”和“雷军”建立联系)甚至《穷困潦倒的农民竟获国家领导人3次上门邀请》(好吧,我承认这实际上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不光是创业故事,甚至很多故事型广告也采用了这个套路。比如顾爷给淘宝旅行设计的故事《一亿元》,就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遇到马云,得到1亿元借款的故事。 这个故事把两个彼此冲突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流浪汉”和“马云”,让人不得不读下去并“一探究竟”。所以,营销你的创业故事,也可以使用“联系情节”,去“跨越鸿沟建立联系”。 三创造情节...
Read moreDetails我们都知道,“创意”对广告来说非常重要。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有趣的创意”更加重要既然你无法像电视广告那样强迫别人关注,那么依靠“好玩的创意”来引起大量的转发和关注就尤其关键。 那么如何构思一个绝佳的广告创意呢?大部分人的理解是:把一群人放到会议室里奇思妙想、发散思维,然后就可以得到“伟大的创意”。很多人甚至把“广告创意”想象成了“不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就能自动掌握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创意”的过程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得那么有“创意”:很多的创意是遵循规则的产物,是大量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漫无方向的发散思维。Goldenberg在顶尖营销学术期刊《Marketing Science》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89%的优秀获奖创意广告实际上来自6个创意模板,而在没有获奖的创意广告中,只有2.5%的使用了这6个模板之一。 所以,“广告创意”是一门关于“引起好奇、惊叹和关注的科学”,而不是随便开个会就能“头脑风暴”出来的奇思妙想。而研究发现,大量的创意广告实际上遵循了6大模板,巧妙地使用这6大模板可以在广告中“人为地制造惊叹”。这6个模板分别是:形象化类比The Pictorial Analogy Template极端情景The Extreme Situation Template呈现后果The Consequences Template制造竞争The Competition Template互动实验The Interactive Experiment Template改变维度The Dimensionality Alteration Template调查发现,在获奖广告中,这6种模板的使用频率为(美国市场的数据):...
Read moreDetails导语无数人谈企业互联网转型,今天李叫兽也谈谈这个话题。说到互联网转型,经常有人说:做公众号、做社群营销、做微博!扩充营销方式,给产品引流! 但是其实,公众号、社群、微博不是给你产品引流的方式,而是产品本身。随着“互联网营销”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尝试做公众号、微博、社群营销,做“参与感”,做“粉丝经济”,但是大部分却陷入了泥潭投入巨大,收效甚微。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绝大部分人把公众号、社群当营销方式,而不是当产品。 比如之前遇到一个做健康食品的公司,公众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仍然每篇文章只有几百阅读(公众号有数万粉丝)。 翻开这个公众号,发现今天推送一个“健康生活的8个技巧”,明天推送一个“最新促销,全线降价”,后天又会推送一个“分享优惠,赢豪华礼包”。 内容杂乱无章、没有风格、缺乏持续性、过分追求短期广告几乎具备了一个糟糕企业公众号的全部特点。 “没办法啊,这是我们老板要求的,公司尝试互联网营销,做公众号,肯定要转化率啊。”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公众号本身就是企业运营部门、市场部门负责的,他们的使命就是给销售部门带去流量、拉来客户。 而这是整个商业社会的经典商业逻辑销售部门创造价值,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给销售带流量。 他们的假设是: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来服务客户,从而赚取利润。而其他的方式,都是为了给销售拉客户。 过去,这种拉顾客的方式可能是电视广告、终端渠道……(天上打广告,地上铺渠道) 现在,这种拉顾客方式增加了微信、微博、社群营销、粉丝经济。 看似增加了时髦的词汇,但是实际上仍然在走老路,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是增加了引流方式而已,商业模式并没有变化,对商业的假设也没有变化。 “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带来收益”这样的道理是永远不会错的。 但是错的就是很多企业把“产品销售”当作“为顾客创造价值”唯一方式。 “我是卖健康食品的,除了卖产品,难道还有其他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方式?” 的确,在过去的假设下,创造价值的唯一方式就是卖产品,然后其他市场部门、运营部门为卖产品而服务: 但是如果你转化视角,把自己定义成“让中国人更健康公司”,而不是“健康食品公司”,就会发现,所有过去被你当做引流手段的活动,都是公司的产品: “我要实现的顾客价值是‘让中国人更健康’,为了让中国人更健康,我旗下研发了5款产品:公众号、社群、健康食品、终端渠道、公关活动。” “我发公众号内容,传播健康知识、调养技巧,呼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
Read moreDetails昨天李叫兽发布了培训会抢票通知,没想到仅仅3个小时不到,380张门票就被买完。 没有抢到票的也没关系,后续李叫兽还会有培训会(预计是每个月一场,我都把第二期的主题想好了,哈哈。) 培训会结束后,李叫兽会把部分内容整理成精简图文,分期发出来。 再次感谢粉丝的支持! 然后! 李叫兽还要近期要拍一个宣传片,会在培训会现场、公众号等地方播放,需要拍一下读者想说的话。 如果有想对李叫兽说点心里话的读者,请拿起手机,用1分钟时间支持一下! 下面是视频脚本:视频脚本↓PS. 下面的时间仅为大致时间,具体你灵活把握,1分钟内说完就行~ 拍摄注意事项1. 手机(最好是拍照效果好的手机)或者单反,横屏拍摄 2. 白天拍摄光线好,被拍者要固定在正中或一个其他范围里,尽量让背景简单一点,或者有意思一点,人物可以离镜头远一点,眼睛看镜头~~4. 环境尽量安静别太多持续嘈杂的背景音,主角的声音大小和清晰度很重要 。5. 最关键是拍摄的小伙伴,手不要抖啊,哈哈。(如果不是带自动防抖功能的拍摄设备的话)拍摄好的视频可直接用手机发送邮件至video@yconsultant.com,请以以下格式命名:公众号+姓名+城市。本周五12月4日晚上12点发给我们哦~ 再次感谢大家对李叫兽的支持!
Read moreDetails李叫兽首次专场培训会,与馒头商学院联合举办,12月12日下午,北京,现在开始抢票! 本期主题: 解冻:新产品文案唤起痛点的基本款方法 几个月来,李叫兽接触了很多推出新产品的公司,却发现很多人为了同一件事苦恼: “为什么我提供的新产品(新服务)这么好,但用户却宁愿保持原有的消费习惯?” “帮你定时提醒喝水的智能水杯,让你拥有健康生活!” “一款全新的APP,改变你的社交体验!” “能链接WiFi的热水器,颠覆你的体验!” 用户点开页面文案,发现新功能这么多,但是却没有产生购买冲动,没有改变过去的惯性。而用户的习惯,恰恰很难改变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意接受新事物。 准确说,他们的行为就像被冻结了,貌似不论你怎么说,仍然延续过去的习惯看了10个智能水杯,结果买了个传统茶杯。 而本期首次专场线下培训,李叫兽就讲讲: 新产品的文案怎么写,才能够唤醒用户的痛点,让他们的行为“解冻”。 门票: 599元 仅限380张 售完为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抢票 (每个ID限购20张) 门票包含服务: 前期微信群跟李叫兽互动...
Read moreDetails上周发了文章: 【李叫兽】品牌有哪些基本款性格 有读者问:那我作为一个企业,面对这么多人格,怎么选呢?难道通过拍脑袋? 当然不是,李叫兽一直倡导“营销不能靠拍脑袋”,所以这一期就讲讲“选择并塑造品牌人格的基本款方法”。 品牌有哪些基本款人格? 上周讲了: 真诚sincerity:务实的、诚实的、健康的、愉悦的(比如佳能、农夫山泉) 刺激excitement:大胆的、活泼的、有想象力的、现代感的(比如杜蕾斯、小米) 能力competence:可靠的、聪明的、成功的、负责任的(比如微软、本田) 精致sophistication :高贵的、迷人的、精致的、平和的(比如香奈儿、无印良品) 强韧ruggedness :户外的,强壮(比如路虎、万宝路) 这么多人格,具体怎么选?我如何决定我要塑造什么形象? 关于人格形象定位,众说纷纭,但其实主要考虑3个因素: 1,消费者的人格; 2,产品扮演的角色; 3,竞争对手的形象。 1消费者的人格为什么很多品牌进行人格化的塑造? 因为消费者经常通过使用产品,来寻求人格的一致性。...
Read moreDetails“ 之前李叫兽文章《你的文案具体能唤起什么》曾提到一个我们整理的 “品牌人格清单”,用户定位品牌形象、产品文案等,今天就分享这个 “品牌人格清单”。 品牌人格:为什么让文案狗精神分裂 之前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李叫兽研究会一个学员为高端蜂蜜“巢蜜”(10倍普通蜂蜜价格,自然酿造30天)写众筹文案的时候,曾经用过这样一个开头: 然后问题来了: 假设你是一个众筹网站上的普通用户,路过页面看到此文案,你会觉得是谁在跟你说话? 你可能也知道:是一个急于卖出自己产品的超市推销员。 文案其实就是“你说给用户的话”,那么在这个巢蜜的众筹文案中,你想让用户觉得是谁在跟他们说话? “我想可能是一个真诚纯朴的老农吧?” 所以,写文案的时候,需要不断问自己: 我想让用户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在跟他们说话?现在我要写的文案、要发的微博,是这个人应该说的吗? 如果你是一个卖蜂蜜的老农形象,在写产品文案的时候,你就不应该进行恐惧营销并且兜售这么多科学名词。一个淳朴老农难道会动不动吓唬人? 同样,如果你运营一个有着“专业”、“极客”形象的“技术工程师微博”,你就不应该整天发段子逗笑并且说“么么哒”。一个技术极客竟然会说么么哒? 当用户看到你的文案,或者看到你的微信微博的时候,心中自然会暗含一个人在跟他们说话,每个品牌应该塑造的性格不一样,自然说的话也不一样。 这就意味着:你并不是在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观点(那是艺术家的事情),而是表达最需要被表达的观点。你并不是在展示自我,而是扮演最需要被扮演的人。 同样是评价新闻“父母不买名牌,某大学生拒绝上学”,“高贵成熟稳重男”奔驰可能会说: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Read moreDetails“ 双十一的“消费者行为学”:最全清单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消费者,如何能够在数百万计的商家中赢得消费者的选择? 今天李叫兽就讲讲双十一的消费者行为学。 双十一期间,消费者面临着降价折扣、促销氛围、时间压力、繁杂信息,同时持币搜索、伺机秒杀、担心错过这种独特情景下的消费者行为,和平时悠闲自得的购买行为有很大不同。 而李叫兽就讲讲在这种特殊的双十一情景下,消费者的决策机制、浏览方式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请看清单:1利他行为增加双十一环境下,消费者的利他性购买需求会增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送礼购买。 为什么呢? 因为双十一会支出很多人一大笔花销,从而产生负罪感,而利他行为可以减轻负罪感。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拉一群人进行智力测试,得分高的人可以获得更多奖金,发现作弊率不高绝大部分人都保持着良好的道德水准。 然后拉另一群人进行同样的测试,但奖励发生了变化:得分高的人,可以让一起来的伙伴获得更多奖金。结果,作弊率大量增加。 这是因为在后一组实验中,人通过“利他举动”,减轻了自己负面行为的内疚感,更加容易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同样,很多人在双十一会进行透支消费,或者买了平时根本不舍得消费的东西,这个时候会因过量购物而产生内疚感。 而恰当的利他行为可以减少这种内疚感,所以很多消费者会在双十一增加利他行为 “你看,我又帮我男朋友挑了一件大衣,比我的都要贵呢!” 2自制力释放双十一之前,大部分人会刻意压制自己的购物需求,等到双十一再一起购买。 “这双鞋子真好看!算了,还是等双十一再买吧。” 而对需求的压制会消耗人的自制力,从而导致消费者出现集中的自制力释放行为疯狂购物+疯狂娱乐。 因为自制力跟肌肉力量一样,也是随着使用而消耗,随着休息而恢复的。...
Read moreDetails“ 之前李叫兽在“XY文案”中曾经提到了“自嗨文案”: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文案,明明说出了品牌商和文案人的心里话,但是用户看了却毫无感觉,觉得不知所云。那今天就用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方法来讲讲:如何减少文案的自嗨。 首先,从一个典型的自嗨文案场景看起:一个卖垃圾桶的普通公司“XY垃圾桶”融资到W轮后,成功上市,登陆新三板。 为了借助这个好消息影响大众消费者,搞了这样一个文案: 那么为什么这个文案是自嗨呢?因为公司老总的认知的和消费者想的有很大不同。公司老总看到文案后,脑中唤起的记忆是过去20年的创业坎坷经历,自然感慨万千。而消费者看到文案后,脑中唤起的记忆可能是“又要上市圈钱”,或者根本不会注意(“你上市关我鸟事”)。这是因为当我们看到某个信息(比如一句文案)时,并不是直接处理该信息,而是把信息放到“工作记忆”中,再在大脑长期记忆中调取一部分记忆来协助处理。不同人的大脑记忆不同,这就导致看到信息后选择调取的记忆不同。比如公司老总看到该海报时,调取记忆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先看到海报,然后抓取海报的某些信息放入工作记忆,这个海报文案的信息唤起了老总当年的“奋斗经历”相关的记忆,于是老总调用该记忆一起来处理信息。自然非常感动,非常有感。 而一个普通的消费者,看到海报,自然无法调取“当年创业奋斗”这种记忆,就会觉得海报太自嗨了,和我没啥关系。所以避免自嗨的关键是:不断地问自己,我的目标用户,看到该文案时,可能会在大脑中调用什么记忆?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创作的激情中,感动了自己,却让别人觉得不知所云。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真正在写文案的时候,却经常被忽略。比如在【李叫兽研究会】中,有一期给学员布置的作业是为一个高端蜂蜜创业公司写众筹文案,结果看到有一个学员开头是这样写的:然后在点评作业的时候,我就问:假设你是一个众筹上的消费者,看到这个文案,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什么人在跟你说话?大家认为:“可能是一个急于卖出自己产品的超市推销员”。 然后我拿出之前整理的品牌人格清单,问:“我们知道,所有的品牌最终都要塑造一个人格,那么你觉得下面的性格中,应该塑造的人格是什么呢?我们想让消费者觉得是什么性格的人在通过文案对他们说话?”大部分人回答:应该是真诚、淳朴的人格形象。的确,这样的品牌众筹文案,应该需要让消费者调用大脑中关于“淳朴、真诚老农”类似记忆,从而塑造真诚的品牌性格形象。而上面的文案,反而让消费者调用了“精明商人”等类似记忆。所以,当你写文案的时候,需要不停地问自己:现在的文案,用户看到的时候,会调用什么记忆来协助处理信息?这非常关键,因为不同的文案信息,会让用户调用不同的记忆,而调用记忆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他最终如何看待和感受到这个商品。有一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个实验: 召集一批人玩一个叫做“社区游戏”的棋牌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相互合作,也可以选择竞争。结果发现,大部分玩家在游戏中选择合作,而不是竞争。 然后心理学召集另一批人,玩一样的游戏,只不过把游戏改名成“华尔街游戏”,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玩家都选择竞争,而不是合作。这是因为“社区游戏”唤起了玩家脑海中“社区和睦、邻居、孩子”相关的记忆,从而让他们的行为倾向于合作。而“华尔街游戏”唤起了玩家脑海中关于“金钱、商业竞争、残酷、冷血”相关的记忆,从而让他们的行为倾向于竞争。 那么写文案的时候如何分析呢? 文案就是要最终改变人的行动(比如本来不买,看了文案后买了),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人为什么会做一件事?” 心理学家把人做一件事的原因分为: 认知(“我认为XX是XX”主要由大脑皮层控制) 情感(“我感受到了XX”主要由边缘系统控制) 欲望(“我想要XX”主要由爬行脑控制) 一句话概括就是: “你为什么娶我?” “我娶你是因为我认为A,感受到了B,想要C。” 比如他娶了她是因为他觉得女主角漂亮、善解人意(认知原因);感受到了女主角的爱(情感、情绪原因);单身很孤独特别想找个人陪伴(欲望原因)。 同样,当你在分析自己文案的时候,也需要问自己3个方面的问题:...
Read moreDetailsBuy author a coffee
We bring you the best Premium WordPress Themes that perfect for news, magazine, personal blog, etc. Visit our landing page to see all features & demos.
Read more »